民主社群性下的照顧倫理與實踐:回到受苦的人身邊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民主社群性下的照顧倫理與實踐:回到受苦的人身邊

「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在109 年度以「創傷、照顧與復原脈絡裡的華人文化主體性」為研究主題,來推進此項工作:以世界新秩序與新時代為參照,萃取華人文化與之應對與未來發展的內涵,從而充實華人文化主體性,逐步形塑「實踐漢學」的新研究典範。

「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109年年會於12月4-5日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辦,以「2020照顧哲學/實踐與意義建構—危機轉型中的華人文化主體性:醫療與照顧 研討會」為題,將研究成果回饋給專業助人者群體。


自今年初爆發新冠疫情以來,全世界陷入巨大的裂縫之中,原有的世界與人類發展設想驟然失效,而中國與台灣這兩個華人社會在這全球性的變局中卻落入截然不同的處境當中。疫病所引動的「創傷、照顧與復原」現象與議題遂可成為探求「華人文化主體性」之種種可能的入手點。而以「創傷、照顧與復原」此一更具普遍性的描述,將更深入華人文化中之照顧倫理,以及人、家庭、社群與自然的關係,為台灣華人文化之自身釐清與為世界推出華人文化新參照邁出一步。


如此從「疫情映照下的華人文化」視角來看,「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發現,華人家庭主義文化在中國社會顯現為一種陰影:源於上尊下卑的威權與家國一統體制,讓中國在疫情之初無法有效處理,進而出現傳播的破口,與世界大流行脫不了關係。這是華人家庭主義之威權文化的顯影。然而,與西方國家相較,同樣分享華人文化的台灣社會卻以西方社會難以全面接受的、微幅犧牲個人舒適與自由的戴口罩與手機監控隔離,成功阻止疫情的擴散。這顯示了華人文化中的某種社群性特徵發揮了有別於西方文化個體性特徵的作用。在初步的考察下,本研究群提出台灣華人社會呈現出「民主社群性」(democratic communality)的文化特性,有別於中國社會的「威權社群性」(authoritarian communality)文化以及西方民主國家的「民主個體性」(democratic individuality)文化。


在此瞭解下,「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未來將持續以疫情、健康、創傷、照顧與療癒的主題現象來探究「民主社群性下的照顧倫理與實踐」,貢獻於台灣華人文化主體性的建構。

C群「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李維倫副主任受訪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837908663685749

劉千美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教授)在「2020照顧哲學/實踐與意義建構—危機轉型中的華人文化主體性:醫療與照顧 研討會」中,以視訊演講「自我、身體、欲望—沈清松論醫療照護的實踐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