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主體性中心訊】
本中心舉辦之【東南亞華人文化演講系列】第一場,於四月一日,特邀馬來西亞籍旅台媒體工作者、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編輯杜晉軒,於公館薄霧書店舉辦,邀請杜晉軒談談他的新書《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該書以白色恐怖時期馬來西亞和東南亞華人受難者的故事,梳理中華民國僑務與僑教政策的歷史及其盲點。
演講由本中心研究員葉先秦擔任主持人,開場介紹杜晉軒在僑務政策、僑生議題上的鑽研與發聲,並簡略提及其新書所談「不合時宜」的僑務政策,對於東南亞華人主體性的剝奪。主講人杜晉軒承接介紹,表示他認同本中心對於個人主體性的尊重,同時也是他新書的主題。投入該書相關研究的契機,是在綠島旅行時發現白色恐怖時期的馬來西亞籍受難者的故事,同時也使他更深入探究台灣的僑務政策。
杜晉軒從幾個角度將這些受難者與僑務政策及其歷史背景關聯起來:首先東南亞華人二戰前在殖民地與中國革命運動的聯繫,到二戰後入籍新興獨立國的新認同之間的張力。而同時期冷戰框架下,為保亞洲避免赤化,中華民國亦在韓戰後的美援之下,以爭取中國道統地位、標榜自由「祖國」攏絡海外「華僑」,而對東南亞華人形成影響力,但中華民國血統主義的國籍法,亦成為迫害不符國民黨政府期待之海外華人的有力藉口與工具,主張「你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所以有審判你的權力。比如來自泰國的徐春泰、受到誣陷的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與陳水祥等。
僑務政策的影響不僅在台灣,也延伸到海外,如對華人報紙用字遣詞的箝制、馬來西亞華人公會中的國民黨元素,無論從國內到國外,中華民國政府一方面為其所謂的「僑民」提供福利、吸引並要求對祖國的效忠,另一方面也嚴密控制著,一旦不符其形象或統治目的,就可能遭遇迫害,且判刑舉措時常也以外交目的為考量。在此情況下也形成了不少荒謬的措施與冤案,如形同侵犯馬來西亞主權地將同學會設立於僑委會底下、強迫華人學生上成功嶺受軍訓…….等,亦有許多大好前程的青年學子由於對台灣政治氛圍的不熟悉、或立場稍與國民黨政府不同,而斷送自由或前途。心向祖國的馬來西亞僑生陳團保和星馬同學會會長張火森皆是這類情況的受害者。
就杜晉軒的觀察,即使今日,台灣不同陣營的政治人物,都還會有這種不尊重海外華人主體性的、黨國思維遺緒的發言。杜晉軒對此提出他雙重「轉型正義」的建言,其一是更徹底地找出這些海外華人受難者,給予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和補償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正名的正義,不再把非本國籍的華人強制安上「僑」的稱呼,還給他們自己的主體性。
演講後開放現場的提問與交流,當天除了也有馬來西亞華人學生來參與並分享對「僑生」身分的反思。也有身為馬來西亞華人移民二代,提問怎麼與長輩交流;杜晉軒以他的研究與採訪過程提出,有時候記憶未見得消逝,但需要有契機去提醒。人權運動者艾琳達女士也來到現場,分享他認識的受難者徐春達和鄔來的經歷,以及她當年對於華僑的印象:華僑仍能獲得海外資訊,相較於當時封閉的台灣社會,更為神秘與自由;杜晉軒認同艾女士的說法,並補充鄔來的受難故事,說明當時華人移民流動的動態與複雜性。杜晉軒也說明強調自己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原因,承認血緣或種族上的關聯,但不落入被強迫、失去自我的「僑」,他也期盼透過這本書,一方面能讓台灣重新反思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再被過去與中共爭取中國正統的框架限制;另一方面也能提供過去留台學生,重新理解他們接受福利與善待的不同面向。
本系列演講的下一場將於五月十二日舉辦,導演廖克發以「把故事還給人民──以馬來西亞華人影像創作為例」為題,結合本身的創作作品以及歷程,來討論馬來西亞反共和冷戰的大環境下,華人如何在影像上被呈現,以及華語電影的發展過程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