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技術人類學研究」工作坊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華人技術人類學研究」工作坊

  • 時間:2021年5月6日(四) 下午2~5:30
  • 地點:政大百年樓103室

議程:

上半場2:00~3:15

主持人:馬愷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2:00~2:15

導言:關於技術哲學與人類學對話的必要

馬愷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高長空(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 2:15~2:45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Religious Body: A Study of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

/ 科技對於宗教身體感的影響:以台灣民間信仰為例

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2:45~3:15

Presence: Coupling between Spectators and Contemporary Visual Technologies

/ 當代視覺科技中的身歷其境感

林玲遠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

  • 3:15~3:40 休息

下半場 3:40~5:30

主持人:王華老師(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3:40~4:10

The Coevolution of Taste and Technologies: Cabbage in Taiwan’s Gastronomy

/ 風味與科技的共同演化:臺灣飲食文化中的高麗菜

余舜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員兼副所長 )

  • 4:10~4:40

The“Ugly and Grotesque” Calligraphy of the Eight Eccentrics of Yangzhou

/ 揚州八怪書法中的「醜怪」身體感

丁亮(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 )

  • 4:40~5:10

徘徊於視覺與觸覺之間─從AI書法機器人發展的瓶頸談起

林俊臣(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5:10~5:30 綜合討論

活動簡介

在全世界正在面臨衛生、政治及經濟危機下,技術與科技對全球各地文化與生活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技術是否是這次疫情擴展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是否也是突破危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過技術越發展,危機感也越大。人文學研究必須主動以批判性的方式,把技術現象分析和概念化。二十世紀的許多西方哲學家已經將技術問題的反思視為思想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概念上與思想歷史上的反思,海德格、西蒙東或斯蒂格勒等哲學家已經將技術現象的不同層面詳細地概念化,以此確立當代技術現象分析的基礎與基本方向。儘管如此,在考慮當代技術的問題時,西方哲學界幾乎都忽略了世界上其他地區對技術的不同概念模式及實踐體驗。

因此,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從2020年開始研究在華語思想中技術問題的地位,以及技術思想與「華人思維模式」研究群所研究的「類比思維」間的關係。以香港哲學家許煜的研究為出發點,本中心已經組織關於許煜「宇宙技術」(cosmotechnics)概念讀書會,也邀請哲學、漢學、藝術等領域的學者在政大做關於「華語技術思想」演講。根據許煜「宇宙技術」假設,雖然「技術趨勢」原則上具有超出任何文化邊界的能力,但是不同文化與不同生活環境對於技術現象的評價與概念化也產生了不同模式,即「宇宙技術」。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反思技術多元性與文化多元性的關係,才能應對當今全球化技術發展造成的生態、政治與文化危機。

為了進一步理解技術在台灣與華語世界中的具體現象,傳統與現代技術間的衝突與混雜,以及技術對生活世界與文化主體性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華人技術人類學研究」工作坊邀請技術人類學家分享相關的研究成果並介紹本領域研究的狀況,以此探索與哲學未來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