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馬來西亞東南亞華人文化學術會議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臺灣、馬來西亞東南亞華人文化學術會議

臺灣、馬來西亞東南亞華人文化學術會議(Taiwan-Malaysia Conference on Chinese 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

日期:2021年4月10-11日

地點: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吉隆坡校區與政大(線上視訊會議)政大井塘樓313會議室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

  • 會議緣起

從唐宋開始,閩粵人士就積極南渡南海諸國,接續著不同時期的南遷,逐漸在東南亞地區形成歷史悠久且龐大的華人社群。時至今日,區域內不同地方的華人在後殖民的進程裡已與當地各民族形成共同體,其本地性不容忽視,已不能單從「僑鄉」的舊有典範認識當地華人實況。在全世界使用華語的社群之中,東南亞(尤以新馬為主但不限於此)是學界特別關注的區域之一。按「華語語系」(Sinophone)的理解,當地使用華語的語言群體並非兩岸三地輻射出去的邊陲存在,而有作為多中心華語群體的主體性和本地性。其文化既有克里奧化(Creole)、多元共存的在地特徵又反映包括兩岸三地在內的普遍性。今日東南亞華語群體雖與中港台存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連動關係,但宜以屬地主義的視野予以理解。

另一方面,台灣數百年來歷經不同政權治理,與東南亞的連結緊密程度雖見起伏,但未曾完全斷絕來往。在荷西時期,台灣南北殖民地行政上分別屬於東印度(今印尼)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和位於馬尼拉的菲律賓都督府管轄;雖清領前期台灣與東南亞的來往大幅減少,但清領後期與東南亞的貿易再度展開,而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民間在東南亞各地的雙邊經貿活動或人員移動又更加蓬勃;國府遷台後,舉凡早期「僑教」政策的開展,以及隨後因印尼清共而遷台的華人、泰緬孤軍後代的「回國」,乃至近三十年來東南亞四國的移工以及來自東南亞各國的新住民,在在顯示台灣社會與前者的密切關係。至於台灣本身悠長的南島語族歷史淵源則更不待言。凡此種種也讓台灣能重新在地理和身份上自我定位,不復只有過往中國大陸邊陲與東北亞的既有認知。因此,對台灣而言,認識東南亞並與之交流就顯得饒富意義且有其必要性。作為擁有龐大華語語系社群的台灣,若能充分正視本地的族裔文化多元性以及東南亞淵源,不但對內可以解構以往血緣、族裔為基準的華人定義以及漢族中心思維;對外則可以避免從中心-邊陲或「僑民」視角理解東南亞甚或其他地區華語語系群體,而褫奪其作為全球華語語系社群之一的多中心性和文化主體性。同時,基於前述特殊時空脈絡所致東南亞各國各族文化在台灣的落戶與交融,台灣社會將來可望具備較諸其他東亞國家更傑出的東南亞識讀潛力。有鑑於此,本中心積極與馬來西亞為主(亦陸續接觸其他國家)的學術機構和公民團體聯繫,亦進行田野調查。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及中華研究中心是當地華人文化研究重鎮,既重視傳統中文系的訓練,也涵蓋了中國哲學、歷史、語文、文學、藝術、宗教研究等學科。處於多元族群國家的馬來西亞,本地華人及跨族群文化研究也成為該院著重的面向,其人文學科整合的特色,超越傳統的中文系所認知。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中心係2018年獲得臺灣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而成立。自始即嘗試立基於「全球東方」(Global East)的視野和自我認知,以「華語語系」概念切入,將研究視野從傳統的「漢學」(Sinology)與「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擴大到全球各地的「華語語系」文化社群,並基於「在地」、「深耕」的精神,嘗試從台灣此一東南亞文化和人員均已長久融合於本地脈絡的華語語系社會出發,與東南亞華語語系群體互動,就各類在地和境外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與對話。期望增益對雙方脈絡的認識,除了讓國內學者甚或進一步讓社會大眾認識東南亞,也讓對方瞭解近年來台灣不僅是在東南亞研究有所建樹,本地社會更是在深化與東南亞的互動和認識。此次兩方擬在拉曼大學吉隆坡校區共同舉辦「第一屆東南亞華人文化國際論壇」,邀集台馬從事東南亞華人文史、社科相關研究的學者與會,期待合眾人之智激盪出本領域創新的研究洞見。本次會議議程如下:

第一日會議議程
第二日會議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