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後疫情時代的新華人文化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反思後疫情時代的新華人文化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與美中對抗的全球局勢下,台灣防疫成功背後的華人文化因素與台灣做為華人文化的真正代表,正受到全球的矚目。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掌握這個重要的契機,自去年起即開始針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進行思考。透過台灣與大陸在防疫表現上的的巨大反差,我們的第三個研究群—「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試圖從台灣與大陸共同具有的「華人家庭主義」背景,進一步思考台灣華人社會有別於大陸的「威權社群性」,逐步形成獨特的「民主社群性」,以及這個文化要素對於疾病照顧之倫理實踐的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心的第二個研究群—「華人宗教性研究群」,自去年起將研究重點放在「現世神聖化」的華人宗教特性上,因而特重物質文化與在地社群的研究。在具體的研究操作上,他們主要採取全球/在地、傳統/現代、神聖/世俗三重辯證的研究架構,以開展對「華人宗教與地方社會」的跨界比較研究。亦即,他們從主客異位的研究視角,對照華人為主體(中國、台灣)或華人為少數族群(馬來西亞、印尼)兩種社會的在地華人宗教之不同發展模式,以建構「多元漢學」的新研究典範。


  本研究中心的第一個研究群—「華人思維模式研究群」,審慎思考過去較為著重傳統文史哲文獻思考的侷限,去年起嘗試將研究重點直接聚焦在「類思維」的研究上。他們不只在研究進路上,更多地引入認知科學、科學哲學、人類學(如P. Descola的理論)與認知語言學(如L. Talmy的理論),在研究對象上也超出傳統的文獻,而深入到中醫與宗教治療等俗民—物質層面上的類思維影響作用。


  第四研究群—「華人數位人文學研究群」則充分發揮台灣在華文上的數位技術優勢,向東南亞開拓台灣數位人文學的研究影響力。他們在109年與馬來亞大學華人研究中心、馬來亞興化總會簽定合作協議,共同建立「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其內容包含文化、宗教、經濟等面向,對馬來西亞華人思想、教育、文化等研究具高度價值。且為配合華人文化的整體研究需求,該研究群將研究重點放在「空間、觀念與圖像」之間的關係,其具體的作法則是開始建置《點石齋畫報數位平台》,以開創圖像標引的數位人文學研究方法。


  木中心的四個研究群,希望持續聚焦在「類思維」、「現世神聖化」、「民主社群性」、「空間、觀念與圖像」這四個相輔相成的研究重點上,並具體地從「漢字、手勢與認知」、「民主社群性下的華人照顧倫理與實踐」,「東南亞新住民宗教調適與變遷」、「東南亞華人文化資料庫建置」等研究議題著手,以求在未來兩年透過深化研究產出具體研究成果,加強人才培育教學革新,落實研究整合等方向,達到「研究產出國際領先、研究成果回饋社會」的最終目標。


  希望本中心新通訊的出版,能構成我們與學界及社會大眾溝通交流的平台,聽取大家對我們的研究更多的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