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報導-2019創傷與照顧研習營:12月16日】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現場報導-2019創傷與照顧研習營:12月16日】

12月16日至17日在政大山上研創中心1樓互動式講堂舉辦的「創傷與照顧研習營」,第一天的第一場次由政大哲學系主任、本中心主任林遠澤老師揭開序幕,他以「療癒性的交談與回復性的共同關懷」發表時提到,生物醫學無法提供我們對人的觀看,而醫療都慣常以病理學方式思考,但要談照顧最後都要回到人與其發生現場,故而要透由人文學拓展出對人觀看的深度。主持人東華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系李維倫老師也回應,他此次回來政大參加這個活動特別開心,因為他接觸精神分析的起點就在這裡,就在當時沈清松老師課堂上讀佛洛伊德一本薄薄的書開始(還讀了兩學期!),發生在政大哲學系的人文觸發滋養了他,也讓他回想起他在美國母校完完全全沉浸在現象學心理學的那段時光。現場與會者表示:「現場參與者提出很具體的問題時,哲學與心理學的應對方式畢竟不同,不過也因著這樣的差異,我們才能在這裡一同對話。」
第二場次為政大哲學系汪文聖老師發表「現象學與創傷療癒遭逢之路」,論及他接觸療癒、現象學心理學的開端,跟余德慧老師的對話經驗,和那個時期與此主題相關的研究。主持人東華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系翁士恆老師也表示,哲學思維與心理學的對話總是彼此映照與激盪療癒的微光,深化對人觀看的層次。

第三場次由國際心理分析協會的歐洲代表Jonathan Sklar心理分析師發表,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宋文里老師擔任主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黃守宏主治醫師擔任與談人。Sklar的發表以”The Finding of Trauma in Metaphor and Psychosomatics”(在隱喻與心身醫學中的創傷追尋)為題,以隱喻(metaphor)為主軸,在他與宋文里老師的對談講到翻譯與轉譯精神分析的詞,需要更多考量到該語詞的脈絡與是否切合其所處隱喻的意象,正如心理分析師與個案對話的處境。例如transition這個字一般中文常翻成「轉化」,而宋文里老師將之譯為「渡」,即有此考量。雖然文化和語言不同,但他們能在同個層次上來談精神分析透過隱喻去看到無意識(unconsciousness)所帶出來的深度,換言之,宋文里老師在翻譯Sklar的談話時兩者都發現到,語言不單單僅做為指向性的文字載體而已,而是能勾連出其語境的歷史厚度。Sklar說他曾在與一位表演者個案對話時,聽到對方講了一句莎士比亞的台詞,他覺得這句話在這個個案的脈絡下被講出來的時候,其所帶出來的歷史深度與其脈絡是非常貼合的。這裡也顯示出Sklar所傾向的精神分析途徑與其他強調「此時、此刻、當下性」的途徑不同,他更重視的是個案所處的時空脈絡。他會後並提到,很多的歷史建築會經歷修復來達成保存的作用、乃至能讓人得以紀念與哀悼,然而他稱這大多數的狀況卻流於一種「迪士尼式的修復」,儘管外表華美,卻並不必然觸發人感受歷史深度,而徒留表象的形式。宋文里老師也回應有些建築物或是作品所刻意添加的中國元素,其往往也有此窘境。如何透過「隱喻」返回與追尋創傷現場,因而更要能理解到,對談與文字所觸引的萬不能脫離脈絡來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