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佛教倫理與文化」講座 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丁仁傑研究員蒞校演講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新聞】「佛教倫理與文化」講座 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丁仁傑研究員蒞校演講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訊】
本校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辦、宗教研究所協辦之「佛教倫理與文化」講座,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丁仁傑研究員蒞校演講。丁仁傑研究員的研究專長為宗教社會學,承襲宗教社會學的研究取向,關心世俗化命題在臺灣特定脈絡裡的發展,涉及議題涵蓋漢人社會的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焦點主要擺在當代新興教團與民間信仰變遷等議題。丁仁傑曾以宗教性慈善團體佛教慈濟功德會為研究個案,探討這個本土性且原本是相當邊緣性的佛教團體,在戒嚴到解嚴之間的歷史時空中,如何將許多中年婦女整成助人大軍,並在其日常生活中發展出具有特殊模式的持續性的助人動機與行為,本場講座即是以慈濟作為主要分享個案。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李玉珍教授(左)擔任主持人。(照片來源: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佛教倫理與文化」講座於15日下午在文學院百年樓舉行,首先由本校宗教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成員李玉珍教授引言,揭開序幕,接著進行精采的演講,講題為「入世實踐中的超越性:以公民佛教做為救贖?」。丁仁傑表示今日臺灣佛教強調「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發自於全球文化帝國主義壓迫中,中國佛教菁英界所提出的理論,成為面對壓迫的倫理期待,但這個理論性與倫理性層次的課題,在中國受到共產主義的崛起而無發展空間,卻在臺灣開花結果,臺灣發展出來的人間佛教某種程度連接到當時中國佛教菁英界的倫理期望,但與當時中國佛教面臨的環境不同,當代臺灣在佛教構成體社會心理基礎的轉變、中產階級的興起、國家與地方關係的改變、菁英與民眾共存模式的改變,臺灣的人間佛教產生了自己的道路,也發生了各式各樣的面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丁仁傑研究員(左)主講。(照片來源: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至於「公民佛教」則是希望能打破過去的倫理因襲主義,以建立新的倫理取向為出路,新的倫理取向是以現代社會的人權和社會平等為出發點,納入佛教眾生平等、慈悲利他的脈絡裡面,但必須以尊重市民社會的民主程序與架構為原則,把佛教的立場彰顯出來。不過,當佛教與現代社會組合模式特有的一種入世性格相結合,這與原始佛教的倫理藍圖不同,這產生新的困境,是要以救贖為先?還是入世為先?要重新建構佛教徒救贖的藍圖,所以佛教倫理與現代市民社會的匯通,已成為當代佛教菁英所必須面對的最迫切的課題,也是追求將佛教價值引入現代社會的必經之路。

最後的座談時間,師生之間交流頻仍,其中本校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主任,哲學系林遠澤教授分享見解,林遠澤教授說到以往討論華人文化是從現代理論去詮釋古籍,當代公民文化則是一個全新的詮釋方向,以此來討論華人文化、華人宗教會更有意義。

講座現場。(照片來源: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