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回顧與前瞻》論壇「華人宗教性研究」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回顧與前瞻》論壇「華人宗教性研究」

引言

面對文明衝突與基本教義派興起的宗教重返現象,反思華人宗教著重此世與人間的信仰意義,並透過具體田野調查,展示華人宗教體系運作模式,提供宗教多元 對話的理論思考空間,這些議題可說是研究「華人宗教性」最核心的議題。為了能對這些議題展開深入的研究,本中心特別在《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回顧與前瞻論壇》活動中,邀請政大宗教所李豐楙榮休講座教授、政大哲學系林鎮國榮譽教授、中研院民族所丁仁傑教授等,就相關議題發表卓見,以使本中心在「華人宗教性」方面的研究,能在一開始就有正確的方向指引。

場次一

◎ 時間: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09:00~12:00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會議室

講題:「華人宗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主持人:林敬智(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助理教授)
講者: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人:邱炫元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場次二

◎ 時間: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14:00~17:00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會議室

講題:「天律、道封與諸神」
主持人:謝世維(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講者: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人:高莉芬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場次三

◎ 時間:12月17日,14:00-17:00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111會議室

講題:「空性與後/世俗時代 : 從 Charles Taylor 和 Jürgen Habermas 談佛教哲學的回應」
主持人: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講者: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與談人:馬愷之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講者簡介

▲ 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出版有專著《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重訪保安村》等。譯有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和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研究領域以宗教社會學為主,包括傳統與當代慈善活動、新興宗教、宗教組織與宗教運動、漢人民間信仰、農村社會變遷等。

▲ 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 李豐楙,台灣雲林縣出生,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於2015年七月退休。專長為道教文學、中國道教思想、台灣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華人宗教,提出了東方「常與非常」的概念,也是國內少數同時具有道士資格的國立大學教授。

李豐楙受漢學大師王夢鷗啟發和鼓勵,投入道教科儀的研究,王夢鷗為闡釋禮記之一代宗師,而禮記中的祭法與臺灣民間祭祀關係密切,囑咐李豐楙去做道教與中國文學關係的研究,不能只靠歷史文獻與經典,更應瞭解其中的歷史脈絡與實務實踐。李豐楙於深入道教文化研究過程,發現道教書上只載明經文,對儀式少有細節紀錄,而在田野調查中,若非入門弟子,就無法獲得珍貴的行內資料去驗證經典。李豐楙隨後至基隆廣遠壇,拜李松溪道長為師,傳授道教符籙中的「二十八星將宿」,入門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身為學者與道士,問的問題便能更深入,發現書中未曾有的新題材,加上田野訪談其他道士,更能瞭解儀式背後的宗教義理,及其底下藴合的人生哲理。對於廟宇傳統文化保存,李豐楙推崇大龍峒保安宮及三峽祖師廟,大龍峒保安宮牆面的畫即出自於潘麗水等名家之手,相對於大龍峒保安宮的傳統的民俗藝術,三峽祖師廟展現的便傾向現代風格,充分展現幕後推手李梅樹等現代臺灣學院畫家的投入。

▲ 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一九五一年出生於南投縣,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班(宗教研究),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專長為佛教哲學、跨文化宗教哲學、宗教詮釋學、文化理論與文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