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漢娜鄂蘭《過去與未來之間》-第四次讀書會預告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google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讀書會】漢娜鄂蘭《過去與未來之間》-第四次讀書會預告

前情提要

上次讀書會研讀第二章〈歷史的概念:古代與現代〉,鄂蘭在一開始便提到,被西塞羅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在書寫波斯戰爭的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歷史工作的目的就在於保存那專因人類而存在的事物,亦即所謂的「人類事蹟」,使之免於在時間之流中湮滅的命運。人作為「終有一死者」,其不同於其他物種成員之處在於,人的「終有一死性」立基於這樣的事實:即個體生命擁有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獨特生命故事,從生物生命超脫出來。終有一死之人所能辦到,並成為歷史敘事主題的偉大事蹟與作品,並未被視為整體或過程的個別部分;相反地,被強調的總是單一事例或行動。這些單獨的事例、事蹟或事件打斷了日常生活循環運作,這就等同於有死者的線性個體生命打斷了生物生命的循環運作。歷史的題材與內容就是這些斷裂,換言之,就是那些倜儻非凡者。但是此一有關「歷史」的看法到了古希臘羅馬晚期對歷史的本質進行思辨時產生了變化。後者所針對者,乃是歷史過程(historical Process),以及諸民族的歷史命運與興衰,而個別行動與事件則被涵括於整體之中,這些過程便被立即被視為必然是循環性的,而人也就開始在生物生命的圖像中建構歷史的運作方式。接著,鄂蘭繼續討論現代乃至當代的歷史如何在此圖像上建構,此種歷史的建構乃是一種製作:「今天康德與黑格爾那種通過對整個歷史過程最內在意義的理解,以此與現實和解的方式,就像實證主義與效益主義同時嘗試去『製造』歷史,並把預先設定的意義與法則強加在現實上的做法一樣,都似乎被我們的經驗拒斥。」

讀書會資訊

  • 時間:2021年12月23日(四)晚上07:00
  • 本次閱讀進度:第三章〈何謂權威?〉
  • 召集人:林淑芬(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 導讀人:李威撰(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畢,主修政治思想,曾任新聞編譯、記者)
  • 回應人:李雨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級研究員)
    黃雯君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此為線上讀書會,有意參與者,請報名取得視訊連結: https://reurl.cc/Q9Krr5 (第一次讀書會已報名者,毋須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