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 時 間:2022年7月15日(五)14:00-17:00
- 地 點:線上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Yyez9gN9ZDrcrXr7
發表新書
《戰前臺灣哲學諸相:實存的行旅》
《物語與日本哲學:哲學的民俗學轉向》
活動簡介
從地理學來說,「島嶼」指的是漂浮在大陸之外,海洋之上的一塊陸地。它多處於洋流或是季風的途徑上,藉此帶來了物種,包括動、植物和人。相對於大陸,島嶼有更多的物種流動,特別是文明物件或宗教儀式的流動。其中,對於島嶼來說,作為觀念活動的哲學大多跟隨人的移動而來得較遲,這是因為早期的島嶼住民多是移墾者,少有餘裕進行不事生產的思想活動。思想的發生則常和島嶼作為鄰近大陸發生動亂時的避難地有關。島嶼成了流亡者被迫選擇的棲身之地。1936年底,作為「海德格的孩子們」之一的卡爾・洛維特(Karl Löwith, 1897-1973),因希特勒上台迫害猶太人而流亡日本,在航行途中靠岸基隆,走訪臺北。當時臺北帝大的哲學科助手洪耀勳(1903-1986),受到京都學派(西田幾多郎、田邊元、和辻哲郎、九鬼周造、務台理作)接觸早期海德格實存哲學的啓蒙,對海德格的《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有所回應。可惜二人錯失了見面的機遇。這一段戰前台灣哲學史片段卻因政治性壓抑而長期淹沒,連在這座島嶼土生的人都直到最近才略有所知。講者在大學晚期購讀牟宗三(1909-1995)的《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1971),始認識到華文哲學界對海德格哲學的判釋。牟宗三對海德格的批判,就像他筆下熊十力當年(1932)在北平二道橋對馮友蘭的棒喝一樣,給曾經親近過新儒家的我那世代烙下深刻的印痕。半個世紀後,從東亞海域與島嶼的視角,將時間推回到一九三十年代的歐洲(德國)與東亞(日本和殖民地台灣),重新敘寫曾航經這座島嶼的洛維特、洪耀勳和牟宗三如何回應早期海德格的哲學,特別是《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並在這敘事背景下追問:人如何在島嶼上安居?什麼是人?如何安居?
關鍵詞:海德格、洛維特、洪耀勳、牟宗三、康德、有限性
活動流程:
▍14:00-15:00 演講
主持人: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 題:「航經島嶼:洛維特、洪耀勳、牟宗三的海德格遭逢」
主講人: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15:00-15:10 休息
▍15:10-15:30 新書發表
主持人: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 題:《戰前臺灣哲學諸相:實存的行旅》
主講人:廖欽彬(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15:30-15:50 回應
回應人:洪子偉(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馬愷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15:50-16:10 新書發表
主持人: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 題:《物語與日本哲學:哲學的民俗學轉向》
主講人:張政遠(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
▍16:10-16:30 回應
回應人:藍弘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 華(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16:30-17:00 綜合討論
主持人: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與談人:
李雨鍾(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後研究員)
洪子偉(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馬愷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藍弘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 華(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
其他資訊
☞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
☞ 關於本活動最新消息,請鎖定本中心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ccuccstw